管理学院共有227名国际学生,仅35名在境内,无法返校学生达192名。疫情以来,不能返校的境外国际学生需要克服时差、网络等问题在线学习、在家科研。管理学院党政领导心系不能返校同学的学习、科研情况,同时要求务必关心好同学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量翻倍、线上线下授课同时进行,导师也是定期与研究生微信连线沟通。为了更好的帮助他们提高在家学习的效率,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学院专门于冬季学期举行了本科生、研究生专场分享会,管理学院学工负责人马亮参加分享会并与同学们交流。
“不怕困难,努力去克服,这是难得的历练”
疫情以来,本科生的网课学习面临着课程多又要适应不同的网课方式,选课相对分散又时差较大,在家学习缺乏约束与沟通等等问题。学院特地对国际本科生疫情前后几个学期的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与成绩明显下降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同时邀请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进行了网课学习经验的分享。
来自斯里兰卡的大三本科生杰德有2.5小时的时差,如果早上8:00有课,他一般4:00起床做些准备、振奋精神,担心上课不够清醒。他分享了如何克服网络学习遇到的时差、网络卡顿、联系老师不方便等问题,一一为大家支招;讲到成绩提高的原因,他说“因为中文不好,担心网课更加听不懂,所以比以前更努力;会提前认真预习老师在学习通发的资料”;他希望同学们要“不怕困难,努力去克服”,因为“寻找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是难得的历练”。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大二本科生林玉珊重点介绍了“如何更好的使用vod、腾讯会议进行学习”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学习通”。她还特地讲到“网课卡顿了,分心了,怎么办?”,近一年在家网课的经历提高了她的自我约束能力。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大一本科生木娜拉刚入学时,经常问问题但又很难表达清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她已经非常善于抓住重点而且表达清晰,第一学期的绩点3.7。她说,“每天醒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微信群信息;总是担心,一个人在家学习,会错过了什么”。
管理学院学工负责人马亮听完三位同学的分享后,表示非常的感动,他为同学们不畏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点赞,学院会尽全力关心、帮助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他希望同学们在家也要锻炼身体,不要过度消耗,保持良好的体魄,才能够迎接未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他指出,虽然绝大多数同学在境外,可以积极参加或组织一些线上专题活动,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扩大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在境内的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分享会,纷纷表示要更加珍惜能够在课堂读书、在上大校园生活的时光。分享会上,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常博同学也向大家详细解读了大学四年的教学计划,并分享了学习经验与注意事项。
“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努力提高研究能力”
不同年级的研究生在冬季学期面临着开题、预答辩等新的学习压力。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境外的他们对于如何更好的查找文献,如何更高效的与导师沟通还存在很多困惑。学院特地邀请了导师代表、高年级同学为他们答疑解惑。分享会全场用英文进行,管理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马亮以“push、persist、pursue”三个关键词开场,鼓励同学们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努力提高研究能力。
导师李倩倩向同学们梳理了论文的主要框架、内容,以及攥写论文的主要步骤;其次,她重点介绍了查找文献的方法,详细展示了如何使用学校图书馆和EBSCO的资料;同时,她还以三篇文章为例,详细阐述了何为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来自越南的研二玉琼同学结合开题经历,介绍了如何构建模型;在现场的kesia、Barbara也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来自孟加拉国的通信学院博士生A A M MUZAHID在中国度过7年的时光,充实严谨的专业知识学习,丰富多元的校园活动,热情友善的老师们,让他爱上上海大学。他分享了与导师沟通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我们的英语也有口音,要和导师磨合口音问题”,“小组会上,哪怕同学们讲中文,我也去;导师很感动,会翻译英文给我”,“我现在在中国做研究非常顺利”。
分享会上,同学们还针对“英语授课的研究生,毕业也需达到hsk3级”进行了讨论”,A A M MUZAHID指出“这会推动我们更好的去了解中国文化;越融入中国文化,我们也会学习到更多;自己的国家也有很多与中国的合作,回国后也会更有竞争力”。本硕博皆在上大、已hsk6级的社会学院博士生韩燕珊进行汉语学习经验的分享。
在分享会结束后,参与的国际本科生、研究生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本科生对四年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对网课学习有了更大的信心,研究生对如何写进行科学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