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学院新闻

放大格局,拥抱改变——摘自尤建新院长在2016EMBA国际联盟年会论坛主题报告

创建时间:  2016-12-01  李晓磊   浏览次数:

感谢主持人!感谢论坛的邀请!
年会论坛的主题很好!前面的大专家已经有系统的陈述,我只好拾遗补缺,围绕主题向E友们汇报以下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提升认识
2006年从国家层面提出创新发展战略,十年后的今天又大张旗鼓地提倡创新创业,目的是什么?是因为经济发展遭遇低谷,是因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是因为供给趋同、有违市场经济规律。放大格局,就是要全方位的开拓视野,跳出自己的局限,从全球看中国,从星空看地球。无论是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还是国家在两年多的时间内确定的十一个自贸试验区,这些举措一方面是国家的战略布局,但更希望这些自贸试验区能够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能够找到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和新路径,能够站在全新的制高点上突破重围、引领发展。  只有放大格局,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破除趋同
创新创业虽然大张旗鼓,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搞成大跃进活动,不能演变成考核地方政绩的指标体系。不否定指标体系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有了"大数据"的支持,但是,一旦指标体系成了指挥棒,创新创业就会被妖魔化,就会走向目的的反面。所以,创新创业应该百花齐放,应该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 对于企业而言,就更应该创新自己的特色,成为破局的主角。
 
改善生态
创新创业,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因为有瓶颈。许多能够用指标来显现出来的都不是关键问题,包括许多原本难以表达和衡量的内容,经过专家们的努力也可以转化为指标的方方面面,但都不是关键。真正的核心和难点是影响和把控那些指标体系的体制机制,即生态,包括人们对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态度和觉悟水平。之所以说这是难点,是因为我们对这方面的问题缺乏系统、透彻的研究。创新发展,必须有市场经济的健康竞争生态为基础。比如,今天之所以我们能够听到来自不同的经济学家的声音,是因为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态,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术生态,更是一种超越学术范畴的社会生态,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竞争生态,其基本点必须符合市场和经济发展规律。
  
定位角色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里最重要的是:我是谁?创新创业大潮中,政产学研各方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角色定位清晰了,才能很好地各司其职,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为角色不明晰,所以缺位、错位或者篡位就会经常发生。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是市场的主角,政学研是配合主角并为此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生态。创新创业大潮下,我们的角色明晰吗?大云平移环境下,角色会转变吗?剧本会改变吗?"改变"是一定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拥抱改变"。场景变了,"我"可能也变了,甚至"我"变得不认识自己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能清楚"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吗?如果没有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迷失将难以避免,迷失的不仅仅是方向,更危险的是"我"找不到自己了。 这一方面,政产学研必须基于自己的角色做好功课,并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企业应该有主角的范儿,要拿出主角应该有的范儿扮演好主角。
 
唱国际歌
我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商学院发展八字方针"唱国际歌,走自己路",当时强调的是与国际接轨,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方针在今天仍然适用,但内涵已经改变。新时期下要放大格局,给予"唱国际歌,走自己路"新的内涵,在全球经济振兴中发出中国的声音、作出中国的贡献。这不局限于商学院的发展,企业、政府都应该关注,在世界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要有我们的身影、我们的贡献。在践行"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如何唱好国际歌、走好自己路?这是政产学研当前最大的课题,我们必须回答好这一问题,别无选择。创新发展,必须放眼全球,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输出中国元素,提升中国贡献。当国际化不再是外国化,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发展,这个改变来临时,我们唱的"国际歌"就是真正我们自己的"国际歌"。
 
回归本质
创新创业源于发展需求,所以一定要认识并牢记初心。在高速发展的新需求下,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什么意思?就是要充分认识面临的新的发展环境,认识大云平移下新的发展需求,在创新发展中拥抱改变、接受不同,关注不合逻辑的新事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知识的局限)。不合逻辑也许就是新的生长和发展机会,创新创业就是在改变中识别并抓住新的生长和发展机会。  
 
上述几点想法,不成系统,也受到我个人知识的局限,望多多批评指正。那些能够让大家明白、且获得认同的观点,建议您可以抹掉我讲的这些话,因为您自己也已经拥有相关的知识和认知;如果有疑惑,或者不能认同,那么这些信息建议您保留,因为也许这些陈述才是我对今天论坛的贡献。
感谢大家的耐心!


上一条:第五届质量创新论坛在上海大学顺利举行

下一条:上海大学2016国际大师讲坛国际创新论坛(六)成功举行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