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学院新闻

尤建新:关于“中国制造2025”热问题的冷思考

创建时间:  2015-11-17  沈洁   浏览次数:

 

日前,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联席会议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召开。在各基地的交流发言中,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上海市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专家尤建新教授认为,应该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帮助我们冷静思考"中国制造2025"面临的紧迫问题。

发言内容摘要如下:

 

关于"中国制造2025"这个热门话题不是今天才开始的,已经研讨了一段时间。总体而言,社会上讨论和评价大多数是正面和积极的,我基本上也都赞同。但是,学术研究以及软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时不时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这有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首先,关于"中国制造2025"。虽然在战略思考和内容表述上有较大的前瞻性,但是,仍然是沿袭了今天对制造业发展的认知,政府式传统思维的烙印较深。以这样的追赶思维和推动形式,是很难突破和超越"工业4.0"的。换句话说,是很难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的发展差距的。尤其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资源竞争和浪费将难以避免。因此,上海应该要突破"中国制造2025"的框框,以未来需求发展和制造业革命的眼光,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布局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前瞻性有两种方式:一是站得高看得远,二是以未来的眼光审视今天、规划明天。前者通俗易懂,感觉靠谱,虽然高远却立足于今天;后者不确定因素较多,难度较大。但是,我认为上海应该选择后者,否则难以超前。

第二,关于制造业强国。什么是"制造业强国"?我认为,只有对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走在需求发展的前面,引领产业创新发展,才能称得上"制造业强国"。目前在许多产业领域,我们扮演的只是制造车间的角色,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似乎也很先进,但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却很小,更谈不上决定性的影响力。所以,应该研究:"制造业强国"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扮演这样的角色需要满足怎样的资源支持?我们具备了什么?还缺少什么?问题厘清了,就可以集中精力研究补缺的路径并规划实施方案。当我们不仅能够影响制造业的发展速度,更能够引领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的时候,成为"制造业强国"就不再是梦想了。这一点上,上海应该当仁不让,承担起主要的责任。

第三,关于政府的作用。无论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还是进一步突破和创新发展,政府公权力都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必须认识到,我国在政府行政权力发挥作用方面一直有着积极和消极双重的影响:所谓积极作用,就是能够以发达国家难以实现的效率,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而消极作用,就是未能实现发达国家所具有的市场经济优势,有时甚至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扮演好政府的角色,划好政府的权力边界,发挥积极的正能量、消除不适合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这是上海创新发展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后,关于上海的创新发展。上海创新发展必须服务于上海自身的发展战略需要,其中特别主要的是两个关键需要:一是国家战略需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这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二是民生需要,民生水平的提升是最根本的,离开了人,科创中心也是实现不了的。可以从四个核心作用来思考上海的创新发展:第一是人才的核心作用。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上海必须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同时,上海应该成为全球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高水平平台,如果发达国家的家长都争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上海接受教育、世界各国挖一流人才必须得来上海,那么上海基本上就实现了人才的核心作用;第二是关键技术的核心作用。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其关键技术中要有来自上海的知识产权,有上海的影响力;第三是产业关键节点的核心作用。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其关键节点或在上海,或有来自上海的资源支持,即所谓影响力的溢出效应;第四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上海未来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纽约和伦敦这样的金融地位,能否扮演这样的角色也是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上一条:我院承办上海大学国际大师讲坛之《竞争与个人成就:一个层级动机分析构架》

下一条:金杜律师事务所资深顾问丁宪杰先生主讲管理论坛谈知识产权资产的健康维护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