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2015年11月5日(周四)上午10:30,主题为《成就动机模型的构建历程:如何在研究中进行知识整合与理论创建》的管理论坛第154期学术讲座在上海大学校本部东区管理学院420室圆满进行,张昊民教授主持了学术报告会。
Andrew J.Elliot教授是著名心理学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成就目标导向理论(AGO)的奠基者,也是行为激励领域最为前沿和活跃的学者。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慕尼黑大学等20余所学校聘任研究者或兼职教授,担任《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Advances in Motivation Science》等十余本顶级期刊主编或顾问主编。2013年获得Diener杰出学术成就奖。曾先后获得德国Wilhelm Bessel学术成就奖、美国Richard Snow青年学术奖、美国青年学术成就奖等奖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部分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高达24。2010年汤姆路透评定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
Elliot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背景和经历,畅谈他构建该理论的心路历程和理论整合与创新过程。并就研究过程中如何从现象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整合与逻辑复制、并最终进行理论构建与创新,给青年学人提出建议。他认为研究思想的来源源自自己对世界的疑问和自己的兴趣,有了这两个前提,首先,要阅读过去经典的著作,而不是只阅读现在的文献;其次,对一些概念要有精确的定义;最后,对行为与目的进行精确的比配。接着教授以自己30年前到中国进行棒球比赛为引,说明自己的要求(目的)会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教授详细介绍了成就动机模型的经典理论,并提出自己2*2的掌握目标与绩效目标的研究,回避理论,即不比之前做的差的衡量指标;接着,又介绍了3*2的成就动机模型,把绝对的指标的和以自我历史水平为指标这两个维度的指标分离了出来,加深对成就动因的分析。不同的动机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掌握目标可能会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形成较好的结果,但是如果一味地心无旁骛也有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而绩效指标可能产生不好的结果。
学术会议的最后,管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与Elliot 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李燚教授就沉默动机研究的一些有趣现象(如某些沉默的学生往往虽然没有积极的外在形式,但是他们往往会成为决策的制定者)与Elliot 教授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通过这次讲座,师生不仅聆听到大师的学术报告,更重要的是,从教授的分享中,师生更能认识到对于成功之于动机的重要性,帮助我们不断追随内心的声音,调整心态,聚焦资源,实现目标。
研究生谢华王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