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上海大学第二届MPAcc产教融合育人论坛暨“数智赋能·产教融合——AI+会计人才培养新范式”主题论坛在宝山校区乐乎楼思源厅举行。论坛由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上海大学数字财务研究中心举办,获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国会计报媒体支持,邀请来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市财政局、汇付天下、浙商证券、浦发银行、上海奉贤浦发村镇银行、中科国华投资、深圳盛棠创投、国控上海、达晨财智创业投资公司、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学界、企业界的专家与行业导师,共同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下会计教育的转型路径。

【大会合照】
论坛开幕式由会计系教工党支部书记、MPAcc项目副主任娄祝坤副教授主持。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副主任魏峭巍教授致辞强调,上海大学MPAcc项目以“双主体、三联合、四共建”校企融合模式为核心,借数字技术重构课程体系与培养机制。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丹教授指出,AI正重塑教育形态,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模式智能化转型,依托会计学科优势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

【上海大学魏峭巍教授致辞】

【上海大学赵红丹教授致辞】

【上海大学娄祝坤副教授主持】
会计系主任、MPAcc项目主任李远勤教授系统介绍上海大学会计学科发展,历经四十余年建设,已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在MPAcc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案例开发竞赛中屡创佳绩,近三年全国MPAcc优秀学位论文获奖总数全国排名第一,未来将围绕“会计+智能”“会计+科创”双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平台建设。

【上海大学李远勤教授致辞】
随后,魏峭巍教授、赵红丹教授为优秀行业导师颁奖,褚贵忠教授为优秀导师颁奖。

【优秀行业导师颁奖】

【优秀导师颁奖】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教授剖析了AI对会计职业的冲击与机遇。他指出,通用大模型、生成式AI等技术正推动会计从“信息化”迈向“数字化”阶段,基础核算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而“智能财务师”“数字员工管理师”等新职业正不断兴起。高校亟需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与实验环境,培养具备数据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教授作主旨汇报】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汇付天下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金源分享了企业AI落地困境与突破。他呼吁高校加强“财务+技术+业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推动AI在预算预测、风险管控等场景深度应用,并强调会计人员需从“数据处理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在企业决策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他提醒学生:AI存在“幻觉”与黑箱风险,需主动掌握工具逻辑,而非依赖答案。

【汇付天下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金源作报告】
原上海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乔元芳聚焦会计准则基本理论,指出资产负债定义的差异放大、计量属性重构趋势,呼吁准则制定平衡严谨性与技术适应性。他还探讨了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平衡、审慎性原则与中立性要求的冲突等理论问题,强调会计理论需与时俱进,适应数智化发展需求,为准则制定与教学改革提供思考方向。

【原上海市财政局一级调研员乔元芳作报告】
上海大学财务处处长褚贵忠教授以上海大学实践为例,展示“内控建设+业财融合”双轮驱动下,通过“五个一”内控体系与数字化工程实现审核效率跃升。他强调,AI转型需以“人机协同”为核心,财务人员应从“规则执行者”转型为“价值创造者”,并建议高校强化学生政策信息获取、数据应用分析等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会计工作需求。

【上海大学财务处处长褚贵忠教授作报告】
圆桌论坛由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姚圣教授主持。八位行业导师围绕“数智时代育人新方法”展开热议。浙商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执行董事杜佳民指出会计工作本质是对业务活动的“主观判断”,未来人才核心能力在于驾驭AI完成管理目标;浦发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彬强调 “思维链” 训练是高效使用 AI的前提;上海奉贤浦发村镇银行行长厉吉斌援引华为案例,呼吁会计教育提升决策支持类课程占比;中科国华投资董事长魏舒明建议高校增设“数据驾驭力”训练模块;国药控股财务总监吴轶伦指出“观念突破比技术替代更紧迫”;达晨财智风控总监张保设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颖均认为商业常识与行业认知是AI无法取代的底层竞争力。

【圆桌论坛】
论坛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智能财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院长刘勤教授总结中圆满落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是会计行业价值创造新引擎,高校需以产教融合重塑跨学科课程体系,学生应主动掌握AI工具、深耕商业本质思维,在“人机协同”中开拓职业新境界。上海大学MPAcc项目将持续搭建学界与业界对话平台,为中国会计人才数智化转型注入创新动能。
撰稿人:朱瑶瑶 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