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学院新闻

第四届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4-12-25  朱毅雅   浏览次数:

“第四届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于2024年12月21日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和上海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承办。会议以“数智时代企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为主题,延续“小规模、闭门会、促交流”的特色定位,邀请知名学者、产业专家及企业界代表,围绕数智时代企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

7CB1B

大会合照

会议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胡艳华教授发表致辞。胡艳华书记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的历史背景、学科特色以及近年来围绕国家改革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所凝练的四大研究方向和六大发展战略。她指出,本次会议围绕“数智技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变革与社会责任实践”等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在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探索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范式,系统研究战略与创业的微观基础,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3BEC3

华中科技大学 胡艳华书记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 杨治院长主持开幕式

上午第一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智强教授主持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红卫教授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青原教授的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红卫教授围绕“人机融合与数字化管理”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系统探讨了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人机融合的推动与深化以及数字化管理的核心问题。王红卫教授指出,当前的研究亟需将系统建模与仿真、大数据与计算实验方法有机融合,以应对管理领域日益复杂的挑战。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青原教授以“机器学习与企业雇员离职预测”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利用银行专有员工数据源预测自愿员工流失的可行性问题,着重强调了数据工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进一步比较了复杂机器学习模型与简单模型在小数据集企业环境中的适用性与效果,为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员工流失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 王红卫教授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 李青原教授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刘智强教授主持

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蔡莉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恩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教授分别从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管理哲学等多角度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的点评深入透彻,不仅充分肯定了报告的学术价值,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们与两位报告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为会议注入了思想碰撞的火花,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发和方向。

吉林大学 蔡莉教授点评

同济大学 谢恩教授点评

华中科技大学 杨治教授点评

上午第二阶段,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晓宇教授主持了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教授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敏学教授的主题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陈衍泰教授以“上下同欲:企业家直觉、理性和情感何以驱动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的涌现?”为主题,通过案例分析深刻揭示了个体与团队层面的创造力如何转化为企业的创新活力,并探讨了儒家文化与组织内部条件对这一转化过程的深远影响。陈教授的研究为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提供了文化与结构双重视角的理论启示。

武汉大学黄敏学教授则以“人机协同的数智场景增强决策模式研究”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在数据、算力、算法共同推动的自动化范式下,如何有效应对数据管理复杂性、算力需求提升以及算法复杂化等核心挑战。他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全景管理和增强策略优化决策过程,以规避短视行为和局部最优陷阱,为数智时代的企业决策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和实践指导。

浙江工商大学 陈衍泰教授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 黄敏学教授主题报告

上海大学 于晓宇教授主持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王红卫教授、龙立荣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杨俊教授分别从概念内涵、理论贡献和学科属性等多个维度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的点评逻辑严谨、视角独到,不仅深入剖析了报告的学术价值,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们与两位报告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碰撞出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思想火花,为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宝贵思路。

华中科技大学 王红卫教授点评

华中科技大学 龙立荣教授点评

浙江大学 杨俊教授点评

上午第三阶段,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炜文教授主持了拓数派创始人兼CEO(壹零贰肆数字产业基金会发起人)冯雷先生和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主任曾伏娥教授的主题报告。

拓数派创始人兼CEO冯雷先生以“数据计算系统:智能体微观经济学”为主题,深入解析了大模型数据计算系统的底层逻辑与基础理论。他分享了如何利用智能体技术有效解决社会治理和政务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并推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提供了重要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武汉大学曾伏娥教授则以“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产品开发”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广泛应用与深远影响。她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人机协同、数据整合和算法模拟,有效提升新产品开发的效率与创新性,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宝贵启示。

拓数派创始人兼CEO 冯雷先生主题报告

武汉大学 曾伏娥教授主题报告

中山大学 李炜文教授主持

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陈衍泰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敏学教授,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焦豪教授从管理研究的实践相关性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属性等角度出发,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结合报告内容深入剖析了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们与两位报告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进一步拓展了讨论的广度与深度,为相关领域的学术探索注入了新思路与新启发。

浙江工商大学 陈衍泰教授点评

7ABD3

武汉大学 黄敏学教授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 焦豪教授点评

在下午的会议中,共十二位嘉宾进一步围绕数智时代企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观点。首先,在下午第一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系主任买忆媛教授主持了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治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谢恩教授的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杨治教授以“Intimacy, Sense-Making, and Effectual Problem Setting”为主题,分享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企业家与创始团队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及组织意义建构如何影响创业企业运用效果逻辑解决问题的方式,为理解创业行为的微观基础提供了新视角。

同济大学谢恩教授以“言行分离还是言行合一?财务与创新绩效落差对于企业创新策略的影响”为主题,围绕绩效反馈模型如何影响企业的战略选择展开探讨。他详细分析了绩效反馈对企业研发投入和创新语言特征的异质性影响,为企业在创新管理中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 杨治教授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 谢恩教授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买忆媛教授主持

吉林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院长蔡莉教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旅游管理系主任曾伏娥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青原教授,分别从创业研究的基础理论、研发投入的科学测度等多个维度对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的点评逻辑严谨、视角独特,不仅深化了对报告内容的理解,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建设性意见。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他们与两位报告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宝贵启示和创新思路。

吉林大学 蔡莉教授点评

武汉大学 曾伏娥教授点评

武汉大学 李青原教授点评

下午第二阶段,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敖嘉悦助理教授主持了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贾建锋教授和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严鸣教授的主题报告。

东北大学贾建锋教授以“行殊于众,毁誉参半?同事越轨创新的双刃剑效应”为主题,探讨了数字经济时代组织如何充分利用越轨创新的方式来应对创新困境,以及如何打造组织氛围来促进越轨创新发挥作用。暨南大学严鸣教授以“数智化变革下组织行为学研究思路”为主题,强调了数智化技术改变传统管理实践和理论应用的前提,建议研究者应关注数智化变革下的本质差异并将新的研究逻辑纳入研究模型中。

东北大学 贾建锋教授主题报告

暨南大学 严鸣教授主题报告

上海财经大学 敖嘉悦助理教授主持

中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李大元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韩炜教授分别对两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报告专家做了深入交流。

中南大学 李大元教授点评

西南政法大学 韩炜教授点评

下午第三阶段,上海大学管理学院何琳博士主持了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主任魏峰教授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易希薇副教授的主题报告。

同济大学魏峰教授以“How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behaviors and structural holes shape new venture ethics”为主题,聚焦于创业企业伦理实践,探讨了创业者个人特质、企业层面因素、宏观环境对创业企业伦理行为的影响。北京大学易希薇副教授分享了关于“AI拟人化与人机信任——基于人工智能客服的研究”的研究,探讨了基于ChatGPT开发的多语言AI智能客服在不同风格下如何影响人类对AI的信任度,以及不同文化维度对AI拟人化反应的影响。

同济大学 魏峰教授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 易希薇副教授主题报告

45FF4

上海大学 何琳博士主持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吴建祖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万国光教授分别对两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报告专家做了深入交流。

兰州大学 吴建祖教授点评

西南财经大学 万国光教授点评

下午第四阶段,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贾迎亚副教授主持了汕头大学商学院院长梁强教授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杜运周教授的主题报告。

汕头大学梁强教授以“责任驱动的智能化转型:基于溢达集团案例研究的责任基础观构建”为主题,以溢达集团为例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整合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实现共享价值创造。东南大学杜运周教授以“以方法创新促进创业研究微观与宏观的互补”为主题,强调了复杂系统管理研究需要新的范式,特别是综合集成方法的创新,并提出了基于哲学底座的方法创新来推动理论创新和管理研究变革。

汕头大学 梁强教授主题报告

东南大学 杜运周教授主题报告

上海大学 贾迎亚副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卫武教授、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叶文平教授分别对两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报告专家做了深入交流。

武汉大学 卫武教授点评

暨南大学 叶文平教授点评

下午第五阶段,上海大学管理学院陶奕达博士主持了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朱秀梅教授和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执行院长曾宪聚教授的主题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朱秀梅教授以“数字平台生态系统互补企业价值输入:基于反向知识溢出的视角”为主题,指出数字平台生态系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但仍存在规模和质量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平台边界治理来推动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发展。深圳大学曾宪聚教授以“时间理论视角下的战略耐性研究——基于华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为主题,分析了战略耐性在心理学、经济学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通过对华为的案例研究从时间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在高烈度竞争中如何打赢持久战。

广东工业大学 朱秀梅教授主题报告

深圳大学 曾宪聚教授主题报告

上海大学 陶奕达博士主持

《研究与发展管理》编辑部周瑛主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沈睿副教授分别对两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报告专家做了深入交流。

《研究与发展管理》 周瑛主任点评

浙江大学 沈睿副教授点评

下午第六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叶竹馨副教授主持了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志刚教授和广东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晋琳琳教授的主题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李志刚教授以“‘卡脖子’困局下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生成机制研究——基于海信芯片技术开发案例研究”为主题,以海信芯片技术开发为案例分析其如何通过构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应对国际技术封锁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工业大学晋琳琳教授以“‘宗族枷锁与数字钥匙’:宗族文化、数字经济与女性创业”为主题,讨论了地区数字化水平的发展如何缓解宗族文化对女性创业的消极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 李志刚教授主题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 晋琳琳教授主题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 叶竹馨副教授主持

《外国经济与管理》编辑部宋澄宇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刘金鑫助理教授分别对两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报告专家做了深入交流。

《外国经济与管理》 宋澄宇主任点评

华中科技大学 刘金鑫助理教授点评

最后,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发起人之一,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于晓宇教授代表主办单位对本届会议进行了总结。于晓宇教授回顾了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的发展历程,向学术顾问以及与会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的鼎力支持致以由衷的感谢。他指出,本届会议在专家构成上更加多元包容,学术交流更加聚焦深入,未来展望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他代表主办单位对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对本次会议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表示感谢。最后,于晓宇教授强调,期待会议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动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化学术交流,持续激发创新发展,为该领域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大学 于晓宇教授总结

在第四届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前后,部分因工作原因未能参会的会议学术顾问(按姓氏拼音排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贾建民教授、中山大学李新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垣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工商管理学科处处长任之光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苏敬勤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王永贵教授、浙江财经大学魏江教授、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张志学教授——通过文字寄语等形式积极参与,为数智时代企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问题提供了深刻的洞见与独到的观点。这些分享不仅丰富了会议的学术讨论内容,也为相关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宝贵启发。

至此,第四届战略与创业微观基础学术会议——“数智时代企业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主题研讨圆满落下帷幕。



上一条:新加坡工程院Tang Loon Ching院士做客上海管理论坛畅谈可靠性工程简史

下一条:管理学院与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开展学生工作交流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